职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数字化转型之路

发布单位:教学科研处编辑:发布日期:2023/05/26浏览量:627

信息来源: 《中国教育报》2023年4月25日05版

在数字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入融合的过程中,职业院校教师的角色也需要进行重新塑造。从教学的角度,职业院校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分析者、个性化指导者、价值引领者、情感沟通者和生涯规划者;从技术应用的角度,职业院校教师不再是技术技能的观望者和执行者,而是技术技能的创造者和设计者。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观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思维与行为方式必须适应职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要求,以数据为引领、以平台为统整、以机制为保障、以理念为支撑,把握专业发展机遇,优化专业发展路径。

用好数据驱动的教师“数字画像”,精准诊断教师专业发展新形态。大数据驱动的研究范式已成为教育科学研究的新取向,为职业院校教师研修的精准诊断提供了科学方法指导。首先,利用职业院校教师浏览、标记、互动等行为所产生的数据痕迹,可以精准获取教师研修的特征数据及指标,实现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化、精准化和高效化。其次,将不同层次、不同专业职业院校教师的“数字画像”进行聚类,可以形成不同发展水平教师的群体画像,然后针对不同群体进行智能干预,推荐相应的数字资源,匹配适切的企业能手、高校专家、教研员、优质教师等,支持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成长。再其次,基于群体画像,师训者、管理者和决策者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职业院校教师的群体需求,进而为教师队伍建设寻找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打造虚实融合的数字实践平台,补给教师专业发展新动能。首先,数字技术的发展为构建模拟实训环境提供了支撑,如虚拟仿真实验室、虚拟课堂、虚拟教学等,促使职业院校教师在近乎真实的情境中学习发展,提升驾驭实践教学的能力。其次,通过打造多功能、立体化的智慧教育平台,可以提升职业院校教师的管理效能。一方面,企业可以借助平台,针对职业院校教师发展现状,对教师企业实践进行预设、实施和反馈;另一方面,学校教务处和教师发展中心等部门也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系统分析职业院校教师校企实践活动情况和专业发展表现。再其次,借力数字化平台,可以探索精准化、多样化的校企联动教研,促进名企与名师强强联动,推动职业院校教师实践能力水平的均衡发展。

健全培训质效的评价机制,赋予教师专业发展新保障。数字化时代不仅倾覆了职业院校教学的场域环境,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职业院校教师培训的场域环境,这就需要突破制度壁垒,打破思维惯式,创新体制机制。首先,要建立健全职业院校新进教师岗前培养和骨干教师职后培训新机制,建立从职前培养到职后培训的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及人才培养体系,增强职业院校教师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针对性与目的性。依托线上虚拟教师学习培训室,通过组织教师开展教研、课程观摩、教学资源共享等行动,构建跨时空的职业院校教师发展共同体。其次,创新职业院校教师评价机制,利用数字化新空间,采用情境性测评、任务型测评、实践性评价等方式,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评价的科学性和精准性。通过对日常课堂教学的监测和反馈,实现教师专业发展效果的可持续性跟踪。同时,可以建立职业院校教师个人学习空间和成长档案袋,将学习行为数据、过程性资料、学习成果等自动留存和汇聚归类,使评价更加全面且有据可依。

厚植数字化学习的价值自觉,打造教师专业发展新理念。数字化时代人机交互教育教学形式的变革以及职业院校教师专业知识、能力和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诉求,要求职业院校教师必须树立新的专业理念以支撑其专业发展。首先,要加强自主学习的理念。只有主动适应数字化发展,才能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为此,职业院校教师应从心理上树立数字教育理念,接纳数字技术迭代,端正数字学习态度,提高数字应用认知,增强数字素养意识,提升自身的数字素养。其次,要提升跨界协同学习的理念。在数字化时代,跨界、协同、开放、共享等学习理念成为关键。仅依靠单一的学科知识难以胜任数字化教学要求,也难以解决职业教育数字化面临的复杂问题和挑战。因此,职业院校教师需具有跨界协同意识,具备完整的学科知识、课程重构的能力,以及跨学科的视野。同时,职业院校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要在学科理论知识上实现跨界协同,还需要从实践能力出发,实现技术技能的有效协同。

(作者杨秋月、李小凤单位系湖北工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顾建军单位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